马占山江桥抗击日军这一仗是经典,有时小编就在想,马占山在东北的抗日行为,张学良背后有没有支持呢。其实马占山打响抗日第一枪的背景确与张学良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迅速侵占沈阳并蔓延至辽宁全境,人在北平的张学良对于时局判断不清,一味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军全面败退,东北大片土地沦陷。
这时候马占山站出来了,江桥抗击日寇,引起全国人民的振奋。在此危急关头,作为老长官的张学良其实也并非完全无所作为,他对东北的抗日活动有着复杂而矛盾的态度,虽受蒋介石政策的束缚,但内心仍怀有抗日的决心,日后的“西安事变”便能说明问题。马占山能够在黑龙江打响抗日第一枪,与张学良的间接支持不无关系。
张学良对马占山的任命及军事援助: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于1931年10月8日电令马占山任黑龙江省全省军队总指挥,随后又电令其任黑省代理主席,很明显我们可以从张学良对马占山的任命中看出来,少帅张学良还是对马占山能力非常认可且欣赏的,内心里我想也是对他自己没有能抵抗日军愧疚的补偿吧。
具体军事行动上也是如此,在江桥战役爆发前夕,张学良还令熊飞率两个公安骑兵总队火速驰援黑龙江马占山部,帮助马占山抗击日寇,及时的军事力量补充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马占山抵抗日军入侵的军事力量。
张学良对马占山的物资援助:光有军事远远不够,物质援助也是必备的。
1931年11月,马占山所部与日军展开江桥抗战,前后连续交战长达八昼夜,马占山虽打退日军进攻,但其所部也是伤亡惨重,尤其是部队的给养出现严重问题,可谓是困难重重。
所以后来我们看到,马占山在主动放弃齐齐哈尔后,也能够主动退守海伦等地,继续组织抗日义勇军与日寇展开殊死斗争,张学良的物资帮助是非常有必要的。
张学良对东北抗日武装的整体支持与默许:也许是内心有愧疚,也许是作为东北人的自然使命。
除了对马占山的直接支持,张学良还对东北各地自发组成的抗日爱国武装均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和鼓励。
他对就在自己眼皮底下成立的“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的活动并不制止,还找人枪杀了投靠日本人的堂弟张学成,后来甚至于还批准公开发行“爱国奖券”,公开为东北民众自发的抗日救国活动提供大量的经费支持。
后来通过统计,仅仅这一项的支出,抗日救教会每个月就可以得到2万余元,体现了张学良对东北抗日活动的默许和支持态度。
张学良对马占山的勉励与精神支持:
在江桥战役期间,作为东北当局最高军政长官的张学良,虽因受制于蒋介石的政策等因素,未能给予马占山更直接有效的军事援助,但他多次发电报勉励马占山“饬死守,勿退却”,这种精神上的支持和勉励,也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马占山及其部下的士气。
马占山抗日行动对张学良的影响与相互支持:
马占山在江桥抗战中的英勇抗敌,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也让张学良看到了东北军民高涨的抗日情绪和顽强的抵抗意志,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张学良后续的决策和行动。
在1936年的西安事变中,马占山赞同中共主张,在张学良、杨虎城提出的“八项主张”通电上率先签字,并利用自己在东北抗战积累的声望极力推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而张学良后续也持续跟进对马占山的任命,如委任马占山为抗日援绥骑兵集团军总指挥,我们可以看出,二人在抗日大义面前是非常配合的,且相互支持的,共同为推动抗日进程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学良对马占山支持的相对有限性:
尽管张学良对马占山的抗日壮举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但其支持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此外,张学良在“不抵抗政策”、“攘外必先安内”的大背景下,他对马占山的支持始终是受到限制的,根本无法放开手脚,且东北地大物博,东北军的兵力和资源也无法迅速通过交通线运送到需要的地方,无法完全放开手脚真正跟日本人干一,这也使得张学良对马占山的支持难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总而言之:
我们可以看到,马占山在东北一系列的抗日壮举,其背后多少还是有张学良大力支持的,张学良虽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直接导致东北不战而亡,但这绝非其本意,事后张学良对马占山的支持也是出于内心的愧疚。
从对马占山的任命、军事援助、物资支持到精神勉励,张学良在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环境下,还是尽心尽力地为马占山的抗日行动提供了多方面的帮助,尽管老蒋对张学良多有限制,但我们依然能窥见张学良内心的抗日决心和对东北抗日力量的扶持。
张学良对马占山的支持让马占山在东北长时间抵抗了日本人的侵略,他们二人共同书写了东北抗日斗争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
炒股app排名,配资平台经营,最新配资平台导航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